隔离及确诊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?

发布时间:2022年08月03日 浏览:

隔离人群的心理调适
“隔离”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。
有的因居家在封闭空间,感到人身自由限制变得烦躁;有的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,产生过度担忧情绪;有的害怕自己真的被感染,产生恐惧情绪;有的不能接受自己有可能成为感染者,产生焦虑和愤怒情绪......如果被隔离,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?
识别、面对和接纳负性情绪
在疫情影响下,我们会出现焦虑、恐惧、愤怒等负性情绪,这是很自然的反应,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,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。
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,比如:打电话给朋友倾诉,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;与相同处境的人建立交流群,互通积极消息,相互鼓励,增强信心,一起迎接挑战,降低孤独和恐惧的心理。
理性获取权威疫情资讯
我们都会通过收集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以提高控制感,但疫情早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,过度关注只会适得其反,让人更加焦虑。
要学会信息管理,信任和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,对疫情关注适可而止,避免不必要的恐慌,更不要随意传播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信息。
保持作息规律、饮食均衡
给自己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,尽可能把生活状态维持在和平时差不多的水平:有工作时段、休息时段、娱乐时段、运动时段、进餐时段等,每日照做。
比如:在客厅等同去处理工作、社交,回卧室等同休息。
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。保持营养均衡和充足的睡眠,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。适当的运动有助减少精神上的紧张,增加应对危机的信心。
不要认为被隔离就可以日夜颠倒,想睡就睡想吃就吃,生活规律被打破后,极易出现睡眠节律紊乱、胃肠功能紊乱等心身问题。
适应自己“被隔离者”新的身份
就像新生入学一样,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,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、权利和义务。当你完全驾轻就熟,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。
对于没有被隔离的邻居或同事们,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,短暂的人际距离感的变化是避免不了的。
学习自我调适技术,做好心理防疫
疫情中的恐惧、担忧、焦虑情绪以及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。这些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,可以促使我们更谨慎地做好防护、预防感染。
在隔离时期,可以学习一些自我调适心理的方法,以消除恐慌和焦虑情绪。
比较好的自我调适技术包括:腹式呼吸、音乐放松法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。这些活动需要的空间不大,方便在家里进行。一般在安静的环境中按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,通过反复练习,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,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,增强适应能力,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生理心理功能失调。
积极寻求资源
在疫情的压力下,我们与家人、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,政府和社会机构也提供重要保障,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护心理健康、保持平衡的重要资源。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或有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,要积极向他们需求帮助。
建议每天保持一次与家人或朋友电话或发微信,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,汲取温暖和力量,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如果抑郁、焦虑、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存在而难以调整,甚至不断加重、泛化而影响到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学习等方面,就需要重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在向疾病方向发展,此时要直面、接纳而不是否认、忽视这些负面情绪,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。
可拨打成都市免费心理援助热线96008,也可直接寻求精神科、心理科医生帮助。
新冠确诊人群的心理调适
对于新冠确诊人群,对自己病情的担心是人之常情。此时,需要充分信任你的医生,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作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。要始终坚信,新冠患者会得到治疗和社会的支持关爱。
如果治疗期间出现睡眠不好、紧张担心等不适,可以联系您的医生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