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老年人遇见“退休综合征”:闲下来了,心却更累了

发布时间:2022年10月28日 浏览:

2022年10月是我国第13个“敬老月”,本月,市四医院特别推出老年专题,解答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。
在经典喜剧《我爱我家》中,有一个老年角色叫做“傅明”,是一名刚刚退休的老人,他作为一个家庭中的“爷爷”出现。剧集的开头讲述了傅明老人退休后感到无所适从,总想发挥余热,后来作为一家之主,最终决心在家作为一番。
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,有些老人退休后从熟悉的工作环境退到狭小的家庭圈,生活内容和节奏都发生变化,总感到无所事事而又无所适从,从而出现紧张恐惧、焦虑不安等不适应表现。
今天,市四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万姝为您讲解:当老年人遇见“退休综合征”应该怎么办?
 
退休综合征有哪些表现
老年人退休前后,都不同程度地要经历三个时期的心理变化:即退离休前期的期待期,退离休期间的调整期、退离休后的适应期。
退休以后,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,多数人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,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社会位置,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,进入新的社会角色。也有部分老年人面对退休后个体角色的骤然转变,适应不了新的角色,出现不同程度的“退休综合征”。
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忧郁、烦躁。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,老年人逐渐出现生理功能下降、脑部组织退化,导致老年人情感认知与情绪出现变化,加上不适应离退休后生活及环境的改变,出现情绪低落、喜怒多变、情绪不稳。有的老年人则性情大变,容易冲动、易怒。
失眠。退休以后,虽然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多了,但是如果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,就会感到百无聊赖,产生空虚感,可能会引起失眠,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。
焦虑、恐惧。退休后老年人会逐渐感觉到自己脑力活动减慢,体力减退,与此同时,部分老年人看到周边人离世或受到疾病的困扰后总会联想到自己,可能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。
价值感缺失。老年人失去了原有施展能力的平台,离开了多年的工作伙伴,社会交流减少,价值感、荣誉感和使命感等逐渐淡化,产生老而无用的感觉,从而陷入苦闷中。
与社会生活疏远。由于环境及角色的转变,不能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,对事情的看法仍然停留在过去。如此以来,更容易与家中子女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,代际间的文化矛盾和观念冲突,造成了退休人员的一种社会交往困境。
 
面对“退休综合症”可以做些什么
那么,退休老人如何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,安享晚年呢?
提前规划,做好退休准备。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,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准备,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,减少失落感和孤独感。
调整心态,正视退休生活。退休是必然经历的过程,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,可以借此机会做一些过去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。
培养爱好,迎接新生活。主动接触新鲜事物,培养新的爱好和技能,扩大自己的社交圈、朋友圈,开启不同的生活方式,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。
发挥余热,重归社会。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、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,可以积极寻找机会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。一方面发挥余热,为社会继续做贡献,实现自我价值;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,使生活充实起来。通过新的社会参与,可以改善老年人因社会角色变化而引发的情绪低落,实现对自我的重新认识。
积极学习,更新知识。一方面,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,使大脑越用越灵活,延缓智力的衰退;另一方面,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,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生活自律,健康饮食。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,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,早睡早起,按时休息,适时活动,建立、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。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,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。
家人要给予关心和陪伴。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,让老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,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。
 
医生简介
万 姝
副主任医师,老年医学科病区副主任,从事临床工作15余年。
擅长情绪障碍、认知障碍、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异常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临床诊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