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遇事就变“拖拉机”?别急,几招打败“拖延症”

发布时间:2022年07月08日 浏览:

“拖延症,是当代人一种常见的绝症”。
——电视剧《爱情公寓》台词
网友制作的表情
拖延症,已然成了当今的流行病。
明明想好今天要早点睡,可是却刷着手机到深夜;
明明想好要学习,但是却“明日复明日”;
明明想好要锻炼,但是却一直没有行动。
 网友制作的表情
而“拖延症”这一当代人的“流行症状”,体现最为明显的不是“上班族”群体,而是青少年学生群体
有调查显示,青少年学生具有拖延行为和拖延症的比率最高。有50%的中学生有拖延现象,近40%的中学生一直在拖延。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近一半的人有拖延症。
拖延症会影响学习效率,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,甚至影响人际交往、引发家庭冲突。

也因此,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拖延,内心会感到焦灼不已。除了在口头上催促孩子以外,不知道还能如何帮助孩子。
今天,双色球主治医师周蝶帮助各位家长一起击败“拖延症”。 
 
拖延症是病吗?
拖延症指的是明知有害后果的前提下,仍然将原有计划向后推迟,从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一种自我调节失败的心理现象。个体存在执行任务的意向,但是往往主观地推迟开始或完成任务活动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:拖延症算不上是心理疾病,而是属于心理上的一种不健康状态。
虽然拖延症不是病,但是拖延行为往往会伴有低自我效能感,并与自卑、自责、内疚、罪恶感相伴,严重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,自我形象受损,甚至会引发抑郁症、焦虑症等。因此,也不能轻视拖延症。
 
孩子拖延的原因是什么
青少年拖延症的成因往往较为复杂,涉及人格特质、应对方式、社会心理因素等,主要有以下几点:
1、学习任务重被任务难度吓退
一般来说,任务难度越大,个体采取行动的动力越低。通常个体为了避免麻烦,更倾向于选择逃避的方式,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。
这对于青少年也不例外。尤其是随着学习内容增加、难度逐渐加大,常常会让作为学生的青少年感到力不从心。
如果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,预感自己做不完时,索性放弃,不做了之;当面对作业题,思前想后没有头绪时,扔下课本,不管不顾,借用电视、游戏等娱乐方式来帮助自己逃离烦恼的处境。
2、内在动力不足,一拖再拖
动机是造成个体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研究发现,个体在外部动机的压力下不得不去执行某些任务时,比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执行该项任务更易出现拖延。
尽管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,但内部调节能力不足,意志发展尚不完善,还不能很好地激发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内部动力。不论是外界强加的任务,还是自己想去做的事情,都可能产生动力不足的情况。尤其是想到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麻烦,便会一拖再拖。 
网友制作的表情
3、意志薄弱,贪图当下快乐
青少年群体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,自控能力、执行能力还比较薄弱,作为人类原始的趋乐避苦本能此时还占据着上风。也因此,他们通常选择玩乐多过于学习。
尤其是,充满诱惑的环境会大大增加行动的难度。触手可及的电子产品:手机、游戏机、电脑,更是让青少年们深陷其中。
睡懒觉、看电视、玩游戏、刷视频这些都是可以立刻就满足的快乐,而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却具有极大的滞后性。因此,青少年更愿意即刻满足,选择更轻松更舒适的行为。
4、担心失败,不愿承担失败的后果
担心失败是一种焦虑反应,个体由于害怕自身的努力不能达到标准或是他人的期望,对评价表现出过度的担心、焦虑,所以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那些有“失败风险”的任务,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,避免受到消极反馈的伤害。
对于自尊心极强的青少年而言,尽管他们很渴望成功,但同时也极度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与后果,所以不愿意开始行动,有意无意把事情拖延到不了了之的地步。于是,拖延成了一种逃避失败的工具。
 网友制作的表情
孩子“拖延”,家长可以做些什么?  
1、帮助孩子分解任务   
如果任务比较大,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任务分解成较小的、能够完成的几个部分。通过分解成小的任务可以帮助孩子养成“我可以做到”的态度,让他们拥有开始的信心。当若干个小任务陆续完成时,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,提高孩子的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。
2、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
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。比如,在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,让孩子感觉到这是自己的决定,从而使孩子由被迫学习,转变为主动学习。除此之外,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进步时,也应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和正向反馈,肯定孩子的成长,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胜任力与归属感,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,从而提高内在动力。
3、帮助孩子建立任务清单表
通常来说,有时间轴的计划,周期越短,越细化到每天需要做的事,越容易一鼓作气地坚持下来。家长可以帮孩子制订详细的行为计划,明确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时间安排及可能遇到的困难,并思考解决方案。需要注意的是,需要对任务做一个优先级排序,把重要和计划中必须要做的事情优先做。
4、帮助孩子调整不合理期望
当一个人自我期望过高时,往往因难以达成目标而失败,并由此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自我期望十分高,这个时候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定位与评估自我能力,再由此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。与此同时,要经常看到孩子进步的一面并及时鼓励。
5、帮助孩子建立“立刻行动”的习惯
大多数有拖延行为的孩子都擅长说服自己推迟任务,比如:“我明天再做”“不那么累的时候再去做”“明天再写作业”。此时,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立刻行动的好处,以及推迟完成任务的弊端。让他们理解最好的时机就是从现在开始,立刻行动。做得再差也比不做要强。
最后,如果因拖延而出现持续的挫败、内疚、自责、焦虑、抑郁等负面的情绪,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。
医生简介
周 蝶
主治医师,中级心理治疗师。
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,取得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学位。四川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分会青年委员,四川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分会心理学组秘书。从事精神卫生临床、科研及教学工作7年,具有丰富的精神、心理、临床诊疗经验。擅长抑郁障碍、焦虑障碍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心身障碍、睡眠障碍、儿童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