乖乖女不愿恋爱结婚,是因为恐惧……

发布时间:2021年04月09日 浏览:

       张女士是很多父母眼中乖乖女儿的代表:乖巧听话、温顺美丽、聪明礼貌。可是毕业工作多年,眼瞅着快过了婚育年龄,可她还是孑然一身,这可急坏了她的父母。尽管她有着稳定的工作、不错的收入,身边也不乏追求者,但是她依然选择在父母身边生活,不愿独立成家。

       每次父母问急了,她都会委屈地反问道:“自己现在不是过得挺好的吗?你们是不是把我养大了,开始挣钱了,就开始嫌弃我,觉得在家混吃混喝了,不想再管我了!”

       张女士内心感觉自己要被家人抛弃了,非常地无助。她着实不敢轻易地选择恋爱对象,每次都恳求父母挑选把关,为她将来的幸福和生活负责任,生怕自己离开父母独立成家后会受到欺负,而且也不愿承担洗衣做饭带孩子等日常家务。因此,到了婚育年龄的她,仍然期望做父母眼中的乖乖女,不愿自立门户。

       其实,不光在生活当中,张女士在工作中也难以独当一面。她总是要反复请示领导,希望别人来承担风险责任。

       双色球心理专家姚旭东副主任医师认为,像张小姐这种表现,在临床心理上被称作为依恋型人格障碍,在临床当中也较为常见。依赖型人格障碍以缺乏主动性,精力不足,自觉能力差而依赖他人为特征。

       具体表现为:

       1.请求或同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;自己往往缺乏信心与勇气,害怕承担由此带来的影响与后果;交给别人承担以后,自己会感觉轻松许多。但实际上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独立是非常不利的,久而久之也会被别人认为缺乏担当,没有责任感。
       2.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,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,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;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、人生观,一味地迁就依从自己所依赖的人,言听计从,从来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,害怕得罪自己所依赖的人。这是因为患者觉得自己没有力量独立生存,生怕会使得依赖的人不高兴而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,并且认为只要依赖对象满意,自己就会舒服。
       3.由于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,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或无助;长期依赖外界对自己安排照顾,而缺乏独立与安全感,一个人的时候总想身边有一个能依靠的对象,可以管理自己的一切,只有这样才会感到有保障、心里踏实。这种处世方式使得其越发依赖外界,心理脆弱,缺乏独立能力。
       4.沉陷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,害怕只能自己照顾自己;希望对依恋对象过度依靠、受到过度保护,自己能成为一个一切都被安排得很好,保护得很好,什么都不需要自己操心的人;对于亲密关系的丧失诚惶诚恐,生怕自己变得无依无靠;从来没有培养过独立生存的信心与能力,所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。
       5.没有别人过分的建议和保证时,作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。凡事都需要别人来拍板担保,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独自作决定,过分依赖往往导致他们难以独自开始做一件事。
 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姚旭东专家表示依恋型人格障碍还有其他特征,比如总把自己看作无依无靠、无能的、缺乏精力等。
       对于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病因,姚旭东专家谈道: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认为,依赖型人格深感自己软弱无助,有一种“我多渺小可怜”的感觉;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,比自己有吸引力,比自己更高明;无意识地倾向于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。
       依赖型人格源于个体发展的早期。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。在儿童印象中,保护他、养育他、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,他必须依赖父母,总怕失去他们。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,鼓励子女依赖父母,使其缺乏有锻炼成长和自立的机会,久而久之,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,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。同时缺乏自信心,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,始终不能负担起选择承担各项任务、工作的责任,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。
 
       如果出现了依赖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呢?
       姚旭东专家有以下建议:
       依赖别人,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,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。他们容易失去自我。当其享受对方承担了本属于他责任的同时,也意味着自我的否定与丧失,没有意志,没有思想,只有随行。对于依赖型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的治疗,同样遵从生物-心理-社会治疗的医学模式。当其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,甚至自伤自杀风险时,要及时就医,予以明确诊断,并接受抗焦虑抑郁药物的治疗。
同时,心病还须心药医,心理治疗师会帮助其分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,家庭的资源,深入解析其形成的根源,进而改善患者的认知,纠正其行为模式,积极重建信心,使其体验到自己的力量,从而使其有所转变,变得更加独立。从预防的角度讲,家人及亲友,需要自幼为其营造和谐温暖、培养成长动力的环境,积极予以鼓励支持,激发其内心的自尊,而不是一味地包办,使其不再过度依赖寻求外界,锻炼其独立处理问题事务的责任感与能力,渐渐转化为有力量、自信的形象。
 
       姚旭东,精神医学博士,副主任医师,中级心理治疗师,成都电子科技大学、成都医学院硕士生导师,遵义医科大学精神药理学授课教师。
       从事临床心理学、精神医学医教研工作20年,承担并参与四川省卫健委、省医学会课题;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。
       现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,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社会心理干预分会会员,四川省医学会高级会员,双色球酒精相关障碍团队负责人。
      专业擅长:
      焦虑、抑郁各种情绪行为问题;各类心身障碍疾病;精神分裂症、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;酒精、烟草、冰毒等物质成瘾,及网络游戏、赌博、网络购物等行为成瘾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