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宣教| 5种超级致癌物,往往藏在身边这些地方,避免癌从口入!

发布时间:2023年07月11日 浏览:

你有关注过身边的致癌物吗?近日“身边的超级致癌物 黄曲霉菌” 话题在微博上引发关注。
“黄曲霉毒素”是黄曲霉菌产生的一种强致癌物!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高启龙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,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,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1类致癌物,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,是氰化钾的10倍,致癌能力是二甲基亚硝胺的70倍,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。经常摄入可能增加患肝癌风险。①
 
除了黄曲霉毒素,我们身边其实还存在一些“致癌物”,很可能随着每天的饮食、生活入口。
 
5种“超级致癌物”,
往往藏在身边这些地方
 
1. 黄曲霉毒素:发霉的粮食、坚果
在霉变食物中,有一种霉变来自黄曲霉菌,尤其粮食中多见。2007年刊发在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》的一项关于国人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评估指出:
玉米和大米是国人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的主要贡献食品。②
此外,花生和花生油等也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。
2. 苯并芘:经过烧烤、高温油炸的食物
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,采取烧烤或者熏制的方法,制作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,其中大家最熟知的是一种叫做苯并芘的化学物,很多烤制、熏制的食品都可能含有。④
2018年刊发的一项暨南大学研究发现,在烧烤过程中人体对“多环芳烃”的摄入量:
吃烧烤食物>皮肤接触>肺部吸入
这意味着,在烧烤时,皮肤吸收的致癌物比肺部吸入的还多。⑤
3. 亚硝胺:经过熏腊、腌制的食物
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勤2019年在江苏城市频道《约见名医》节目中谈到,在熏腊食品中,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物质,某些消化系统肿瘤,如食管癌的发病率与膳食中摄入的亚硝胺数量相关。当熏腊食品与酒共同摄入时,亚硝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会成倍增加。⑦
腌制品里面往往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,虽然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,但进入体内会和蛋白质结合,形成亚硝胺。此外,像中式咸鱼在脱水的过程中,会生成一些亚硝胺类化合物,如亚硝基二甲胺等,这些亚硝基化合物就具有致癌性。⑧
4. 烟焦油:烟草燃烧吸入
吸烟及二手烟草烟雾都被列为1类致癌物。重庆市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志强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,香烟在燃烧过程中,形成将近4000种新的化学物质。其中绝大部分物质对人有害,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、一氧化氮、烟焦油,后者是致癌的罪魁祸首。⑩
而且,吸烟不单单是引起肺癌一种癌症,还与鼻咽癌、口腔癌、食管癌等相关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。
5. 乙醛:喝酒后产生的中间产物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炳元2017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,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,乙醇进入肝细胞后氧化为乙醛,后者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,体内过量积聚会对肝脏造成严重危害。⑪
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被列为1类致癌物。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中做出了一个统计——3.5%的癌症是由酒精造成的,同时每30个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一个是酒精造成。⑫
 
虽然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各种致癌物,但致癌物会导致某些癌症,指的是长期、超量摄入后的一种可能。如果你只是偶尔、少量吃一点,或者偶尔、少量接触,那不用担心,还是安全的。
 
本文综合自:
① 2018-03-30 健康时报《严控黄曲霉素不含糊》
② 王君, 刘秀梅. 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评估[J].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, 2007, 19(3):3.
③ 2015-05-22 食药监总局《食物含黄曲霉毒素有多伤人》
④ 2017-06-20 健康时报疾病防治·癌症版《烧烤不是一吃就致癌》
⑤ Lao JY, Xie SY, Wu CC, et al. Importance of Dermal Ab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Barbecue Fumes. Environ Sci Technol. 2018 May 23. DOI: 10.1021/acs.est.8b01689.
⑥ 2012-11-15 健康时报《苯并芘:最常见的致癌物》
⑦ 2019-11-26 荔枝新闻《为什么吃腌制食物更易诱发食管癌?》
⑧ 2018-03-13 健康时报《为何我国南方人鼻咽癌多?》  
⑨ 2023-07-07 健康时报《自制腌菜 20天后再吃》
⑩ 2018-04-10 健康时报《真真假假的致癌物》
⑪ 2017-03-24 健康时报《肝癌高发都是喝酒惹的祸》
⑫ Rehm J, Shield K. Alcohol consumption. In: Stewart BW, Wild CB, eds. World Cancer Report 2014. Lyon, France: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; 2014.
 
来源:健康时报